刘伶伶,女,1983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2009年8月参加工作,承德市第三医院感染一科科主任、副主任医师。14年来,刘伶伶作为承德市传染病战线中的骨干力量,长期坚守在抗击烈性传染病第一线,勇毅前行、爱岗敬业、温暖患者、救死扶伤,以过硬的业务能力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践行着从医初心和责任使命,全心全意当好百姓健康“守门人”。曾获得“承德市最美医生”、承德市抗疫最美家庭荣誉称号。2017年、2018年,刘伶伶被评为承德市第三医院先进个人;2021年8月被评为河北省医师行业先进个人。2022年5月授予“最美逆行者”荣誉称号。
与死神赛跑
刘伶伶对白衣天使的向往在儿时就扎根心里。
从记事起,她常陪伴着身患顽疾的小妹,一次次前往北京各大医院求医问药的路上。医院里身穿白大褂的医生,渐渐成为她人生规划的未来:我要像她们一样,挽救更多像妹妹一样的生命。高考志愿填报时,她毫不犹豫的报考医学类院校,最终被河北医科大学临床专业录取。
“想干好感染科,必须成为一名好的全科大夫”,刘伶伶把这句话牢牢地记在心里。大学毕业后,她就职于丰宁县医院感染科,2013年调入承德市传染病专科医院——承德市第三医院。身材不高、齐肩长发、语速极快、利落干脆的刘伶伶用敬业、奉献、热情、执着,将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全部倾注在传染病救治上,挽救了一个又一个危重患者的生命。
“要是没有刘大夫,我父亲的病还不知道会怎么样……”68岁的重症肺炎合并肺结核患者李某,同时患有风湿免疫病等基础性疾病、心脏做过搭桥手术,在别的医院已经被判了“死刑”,家属抱着试一试的心,送到承德市第三医院感染科救治。刘伶伶接诊后,结合病情立即实施急救:高流量吸氧、抗感染、抗休克、营养支持、24小时不间断地进行生命体征监护,依据血气分析、痰培养、离子等各项指标,及时调整、对症下药……1个半月之后,曾被用平车推着进来的李某“躺着进来、站着出去”,生命又奇迹般的延续了下来。
经历了一次次“生死时速”,一次又一次把病患从死神手里拉了回来,这种喜悦心情无以言表。但在这特殊的工作岗位上,刘伶伶也一次次见证了生命脆弱。
“刘大夫,您快救救我妈!我爸和我姐在北京打工还没有赶回来”。2010年夏日清早,刘伶伶正要下夜班,患有严重肝病的王大娘上消化道大出血,在昏迷中被拉到了感染科。患者小女儿胸前一滩血迹,声音颤抖。
刘伶伶立即开始组织抢救:心电监护、建立静脉液路、补液、止血、输血200CC、400CC……她寸步不离地在王大娘的病床边忙碌着,脸色苍白的患者右手紧紧抓住刘伶伶的白大褂,满眼渴望。6个小时后,一声“妈”从门外传来,患者见到了期望见到的家人,平静地闭上了双眼。“刘大夫,谢谢你们,让我见到了妈妈最后一眼。”患者大女儿激动地说。
自此以后,病患那渴望的眼神不时浮现在刘伶伶眼前,坚定了她对待每一位病人的态度:不为良相,即为良医。
突发疫情,我来!有了危险,我上!在请愿书上,刘伶伶的名字经常排在第一个。2020年疫情突发,她又作为第一梯队队长带头走进负压病房。“做好防护,不怕。”即便不当班,刘伶伶的手机也24小时开着,值班医生会经常给她打电话,“问过刘医生心里才踏实。”
一次次与“死神”交手,让她迅速成长为一名成熟、果敢、技术娴熟、意志坚定的优秀医生。多年来,刘伶伶先后从事过结核病防治,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麻疹、人感染H7N9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冠病毒肺炎等重大疫情救治工作,随时待命、无一缺席,经历过数千次急救,已成为一名有着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临床处置工作经验的传染病预防控制专家。
心中永远装着病人
“一个好医生,就该守护在病人身边。”这是14年来刘伶伶的心得。
“先看病人,再看片子,最后看检查报告,是为上医。”从上班的第一天开始,刘伶伶就要求自己,要熟悉全科所有病人的病情。对待每一位病人,她都严格的执行教科书所教“视、触、叩、听”原则,从不含糊。
一位来自兴隆农村的48岁患者王大哥,因不明原因的连续低烧、头痛辗转来到医院救治。刘伶伶经过诊断,初步确定其为凶险的重症肺结核、结核性脑膜炎,必须马上干预。可是,片子还没出来,怎么办?“不能等了,有什么问题我负责!”和家属交代病情后,刘伶伶立即给患者上呼吸机,并进行诊断性抗结核及脱水降颅压等治疗。经过24小时的持续观察,王大哥平稳度过了危险期。这让看她年轻,不信任她的王大哥家属赞叹不已,主动请求刘伶伶当自己的管床医生。
感染科人少,最忙的时候,刘伶伶曾一个人值夜班管过四层楼:40多个病人,4个重症:肺炎重症在4楼,肠梗阻剧烈腹痛在3楼,2楼的一位艾滋病患者正在弥留之际,1楼又来了急诊的手足口病患儿。她脚不沾地,楼上楼下一趟趟地跑,大脑像一台机器高速运转,所有的病人病情都在脑中,她一个一个地下医嘱。手写不了就口头,护士跟着她一路小跑。当所有的事情都一件一件处理完,天也亮了。因为多年来高强度的工作,导致她的身体也亮起了红灯,刚做完手术的刘伶伶却因心里记挂着患者,不到一周便返岗工作,她突然头晕目眩,四肢发软,差点晕倒在了病床前。也正是这样忘我的工作,换来了患者高度认可与赞许的一面面锦旗。
“当医生,在门诊看病人是有瘾的。”刘伶伶曾不好意思地说,她从不打断病人讲述,始终微笑着,和老人拉家常,遇到孩子就变成“小姐姐”,把压舌板变成“冰棒”。坐门诊,她几乎不喝水,节省看诊时间。来感染科就诊的多是经济条件不好的困难群体,让他们把钱花在刀刃上,能花最少的钱治好病,刘伶伶一直这样做,从医14年来,刘伶伶有很多“老病人”一路追随。
刘伶伶兼任承德市结核病质控中心副主任,作为承德市结核病防治工作团队的领头羊,她带领团队从事着全市结核病重症救治工作,尤其是耐多药结核病的管理与救治。为了向群众普及结核病知识,她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科普文撰写和人群健康筛查、疫苗栽种等知识,然后录制成结核方面宣传视频。多年来,她跑遍了承德8县4区所有的结核门诊,进学校、下村子普及结核病防治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结核,学会预防结核。
2016年5月,刘伶伶被聘为“全国肝胆病咨询梯队专家”;2021年11月被聘为“河北省呼吸与健康学会结核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2022年8月被选为河北省防痨协会第二届结核病发现治疗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医者仁心
“有时去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的医学精神,指引着刘伶伶用温暖、爱心和精湛的技术,向患者传递医学的温度;“只有与病人近距离接触,才能给予更直接、更准确的救治,病人的笑容是对一名医生最大的褒奖”。多年来,她谦逊温柔的人格魅力和对待患者善解人意、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让她有着“知心姐姐”的美誉。
一个冬夜,天空飘着小雪。拖着疲惫的身体刚走出医院大门,刘伶伶就接到了一个陌生的电话。“刘大夫,我不想活了,人活着太没意思了。”声音含混而沙哑。职业的敏感让她很快意识到,对方很有可能有轻生的念头。她停住了脚步,和对方一聊就是2个多小时。夜深了,雪还在下。那名刚刚被被确诊的艾滋病患者,在这次谈话后主动来到医院,开始了抗病毒治疗。两年后的一天,刘伶伶收到了一条微信:“刘大夫,我的病好多了,现在人也胖了,还记得给您打电话那次吗,我是准备自杀的,是您给了我生的希望,只想跟您说声谢谢”。
2020年1月,作为医院新冠肺炎第一梯队的救治队长,刘伶伶驻守负压隔离病房期间,担心患者发生紧急情况,她经常和衣而卧,手机就放在枕头边。有时候,带着哭腔的电话就在凌晨3点响起。她总是第一时间接听,耐心劝慰。
“比起救治来,病患有时候更需要心理上的安慰。”每天早上6点开始,刘伶伶带队开始对患者进行各种检查治疗和心理疏导。小到剃须刀,指甲刀,吹风机等一些细小的个人用品的配备,大到提供干净的棉衣棉裤,刘伶伶都想到了病人的前头。一日三餐准备健康营养的饮食,医务人员的及时安慰,及时沟通,轻声细语,细心呵护,刘伶伶为每个病人制定了个性化诊疗方案,成了每位患者最贴心的“家属”。
称号的背后,离不开家庭的支持。每次重大传染病疫情期间,同为医疗工作者的爱人在医院后勤保障组工作,家里只留下了身体虚弱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可夫妻二人心里虽然牵挂,但毫无怨言,他们互相鼓励,从未向组织提出过任何困难。不同的岗位,共同的守护,那是一个医生家庭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志同道合、守望相助。
刘伶伶常说,她只是尽医生的职责,病人回报的爱更大。有的病人痊愈后,辗转来到医院,送来一袋新打下来的小米,执意要她收下;有的病人去世多年了,家属路过医院,感念当年刘伶伶的认真救治、悉心救护,非要上来看一看她。
2019年8月,刘伶伶被授予“承德市最美医生”荣誉称号。2021年12月被评为2019-2020年度承德市名医。
一个人心中有光,他就有生的希望和情的温度。她成为那道光,照亮他人心灵。他人又传递这道光,温暖更多人。推动她不断前行的,是治病救人的殷殷初衷和责任担当。
“使命如磐唯有奋斗 重任在肩奋勇争先”。作为一名传染病一线的工作者,她永保奋斗者的姿势,无怨无悔投入到崇高而平凡的防病治病中,做一个守护人民健康的忠实卫士。